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青少年关爱政策号召,8月19日至25日,遵义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“知行新禾”服务队走进遵义市绥阳县虹桥社区童伴之家,开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。服务队通过定制化课程与互动活动,为社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与快乐。活动最后,服务队还围绕“传承红色基因,筑牢初心使命”的学习目标,前往绥阳县红籽坝战斗遗址参观学习,在重温革命历史、感悟奋斗精神中,进一步强化自身社会责任与公益担当。
本次活动由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唐茜、团委临时负责人郑婉萍带队,学院11名学生参加。
虹桥社区是贵州省绥阳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,搬迁群众来自全县13个乡镇(街道),由于留守儿童较多,该社区建有“童伴之家”1个。
一、英语“词”光屋:解锁水果、颜色、动物英语课
为了与小朋友们更快熟悉,队员们结合自身专业,从英语单词学习开始,开启了本次实践活动。队员们通过苹果、香蕉、柠檬等水果的图片,结合PPT展示,确保每个小朋友都能清晰跟读。单词教授完毕,立刻开启“水果蹲”游戏,现场满是欢快的笑声。
在动物英语单词学习环节,队员们借助动物卡片和趣味讲解,教小朋友认识动物单词,帮小朋友们加深印象。单词学会后,“盲盒谜语挑战”随即上线:队员在盲盒里准备谜语卡,小朋友们通过举手抢答,用英文说出对应的动物英语来获得小贴纸奖励。通过这种激励式学习方式,小朋友们都踊跃参与了谜语答题。
并且通过彩色气球互动游戏和提问等方式,引导小朋友联想到动物和颜色的单词进行高效巩固,小朋友们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。
二、手工“趣”创营:玩转粘土、树叶贴画小课堂
为提升小朋友们课余实践体验,手工课堂围绕“创意动手”设置两大核心环节。粘土手工环节中,小朋友可自由发挥想象,捏制食物、动物、卡通人物等各类造型,在塑形过程中锻炼手部精细动作。树叶贴画环节则引导小朋友利用收集的树叶,通过剪、拼、贴等方式创作图案,将自然观察与艺术表达相结合。全程以小朋友们动手实践为主,助力其在创作中释放创意,提升手工技能与审美感知。
三、童心“艺”享课:学唱歌曲、创意画画新玩法
为提升儿童艺术感知与实践体验,童心“艺”享课围绕“歌唱+绘画”设置两大核心环节。歌唱环节中,引导小朋友学唱节奏轻快的儿歌《虫儿飞》以及爱国歌曲《我和我的祖国》,通过跟唱、互动合唱培养音乐感知力。绘画环节则鼓励孩子发挥想象,用画笔创作创意画作,自由表达内心想法。课程以趣味互动为主,让孩子在学唱与绘画中感受艺术乐趣,同步提升音乐素养与美术创作能力。
四、护苗“伴”学季:趣玩游戏、细辅作业共进步
活动中,团队队员不仅陪伴儿童开展多元互动——既有老鹰捉小鸡、大风吹、丢手绢、小马过河等户外游戏,也有你画我猜、堆积木、下象棋、拼地图等益智项目,还组织打羽毛球、篮球、跳绳等活动锻炼身体;更贴心守护日常,协助辅导作业等,在玩乐与照料中传递温暖,助力儿童快乐成长。
五、汇演“秀”风采:诵歌漫舞、欢快表演暖人心
社区儿童陪伴实践活动收官当日下午,文艺汇演温馨启幕。现场陆续上演歌曲舞蹈串烧、诗歌朗诵、《虫儿飞》手势舞及舞蹈串烧等节目,孩子们以活泼的舞姿、稚嫩的声线展现活力。最后,活动以一名小朋友带领大家合唱《歌唱祖国》结束,嘹亮的歌声为本次“童伴妈妈”活动画上圆满句号,也为孩子们留存了一段欢乐记忆。
六、追寻红色足迹,探访战斗遗址悟初心
服务队赴遵义市绥阳县红籽坝战斗遗址参观学习,抵达战斗遗址后,全体队员在无名墓碑前肃立默哀,以寄对先烈的崇敬之情,随后认真聆听现场历史讲解,深入了解先辈们在此浴血奋战的过往,在庄重氛围中重温那段峥嵘岁月,让大家深切感悟革命精神的厚重,进一步坚定传承红色基因、汲取奋进力量的信念。
本次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,帮助少儿在活动中获得成长的同时,还帮助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中实现国情认知、社会责任、实践能力的提升,切身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,强化青年服务基层的使命担当;在实际行动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,深化团队协作意识。这些经历将推动大学生志愿者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,深化大学生服务基层的志向,未来在乡村教育、社区服务等领域发挥持续影响力。
(一审:郑婉萍、二审:唐茜、三审:谭占海;撰稿:余艳萍;摄影:全体队员)